誡子書-諸葛亮



 




 蜀漢-諸葛亮~誡子書~


        君子之行 靜以脩身 儉以養德


      非澹泊無以明志  非寧靜無以致遠


          夫學須靜也  才須學也


        非學無以廣才  非靜無以成學


      慆慢則不能研精  險躁則不能理性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年與時馳  志與歲去


     遂成枯落    悲嘆窮廬   將復何及也



這篇誡子書.是諸葛亮告誡他兒子.如何作學問的一封信,諸葛亮一生.並不以文章名世,當然是他的功業蓋過他的文章;而他的文章.只有兩篇出師表,不為文學而文學的寫作,卻成為千古名著,不但前無古人,也可説是後無來者...這篇也充分表達了他儒家思想的修養;所以後人講修身養性的道理,老實説都沒有跳出諸葛亮的手掌心;一般人談到修養的問題,很喜歡引用一句話〔寧靜致遠.澹泊明志〕何不是斷章取義皆出於此...所以這封信是非常有名的著作,他以這種文字説理,文學的境界非常高,組織非常妙,都是對仗工整的句子;作詩的時候.春花對秋月.大陸對長空.很容易對,最怕是學術性.思想性的東西.對起來是很難的;結果,諸葛亮把這種思想文學化;後來八股文也是這樣,先把題目標好,所謂破題,就是把主題的思想內涵的重心先表達出來.....他教兒子以〔靜〕來做學問,以〔儉〕修身,儉不只是節省用錢;自己的身體.精神也要保養,簡單明瞭,一切乾淨俐落,就是這個〔儉〕字;再來是養德.修身.治學方面,求學的道理;心境要寧靜方能求學,才能要靠學問培養出來,有天才而沒有學問修養,所以〔才須學也〕;然而縱然是天才,如沒有學問.也不是偉大的天才;所以有天才.還要有廣博的學問;學問那裏來的?求學來的,"非靜無以成學";慆就是自滿,慢就是自以為對,主觀太強,那麼求學問就不能研精;為什麼用"險躁"人做事情,都喜歡佔便宜走捷徑,而就會行險僥倖,這是最容易犯的毛病;尤其是年青人,暴躁.急性子.就不能理性;年齡跟著時間過去了,而人的思想又跟著年齡在變,少壯不努力,老大徒傷悲;等到中年後悔,已經沒有法子了.....


語譯:書籍轉貼...


 
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飛燕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